本网讯 栉风沐雨二十载,春华秋实育英才。为庆祝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建校20周年,编写组历时一年多编撰完成《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史》献礼建校20周年,通过记录二十年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的风雨历程,展现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弘扬优良办学传统,彰显创新人薪火相传,爱国爱校情怀。
在《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史》即将付梓刊印之际,校长崔海潮应邀为校史做序,深情回忆了一代代创新人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进行创业的心路历程。

序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弹指一挥间,创新学院已是桃李年华,走过了整整二十年。许多老领导、新老校友以及与创新学院风雨廿载的老职工不断提醒我们,二十年了,创新之路走的不平凡,值得总结,以示纪念,以利发展。许多校友也常常流露出怀念司教苑的那抹红、抹茶湖的那抹绿和风晚亭叠翠流金的紫竹林,想回来看一看。加之前有姚正宽同志在任时,十周年校庆之借鉴,古有《太史公自序》之训鉴“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这样搞不搞20年校庆就成了一个问题。后经广泛征询,大家一致认为还是应该搞,芟繁就简,注重实效,以利于学校后续发展。
校庆确定后,要不要续写校史就成了一个问题。前者甲午年马勇同志升任延安大学副校长后,离任之际交代让我牵头撰写十年校史,后者姚正宽同志到任后要求继续加快校史编写工作,务必向十周年校庆献礼,十年校史编写工作仓促上马。但是怎么写毫无经验,简单地记录成个大事记又心有不甘。思来想去,决定组建一个写作班子,我牵头协调,办公室武宝宁、同燕媚二同志协助,由朱联营教授执笔撰写创新校史。朱老师痛快应允,随即吃住在学校,睡在办公室硬板床上,用不知道淘汰过几手的旧电脑,硬是一个字一个字把创新十年历史敲成铅字。期间甘苦,一言难尽。十年校史编撰完成后,朱老师大病一场,人清瘦许多,但他从不与人说道。只有我因工作关系与他最贴近些,略知一二。原本应给朱老师配一台笔记本电脑,拨一点必要的撰稿经费,因各种原因也没能兑现承诺,成了我对先生的一块心病。后来总想找点弥补,但他总是说,你们也不容易,婉拒了。先生高风,让人敬仰!
校史完稿后,朱老师又才思泉涌,提出是不是可以倡议全体创新的老师写一写个人与创新的十年心路历程,从另一个角度回味历史,我们一拍即合。倡议发出后,响应热烈,投稿踊跃,很快就组稿成集,初定《西院往事》,付梓时定为《西院往愿》,成为十年校史编写中最让人回味无穷的一个花絮和一段佳话。这一次,我们决定继续编辑《西院往愿》的姊妹篇,篇名就定为《这二十年》。十年校庆时,忙于其他事务,未来得及记录这些事,借二十年校史编写之际,简要记述一下历史,吐露一点心声。
此次二十年校庆确定之后,同理要不要续写校史就又成了一个问题。几经讨论,决定还是要写,任务又交给熟悉校情的武宝宁、同燕媚两位同志。后经研究,由学校特聘教授吴连书执笔,武宝宁编审,同燕媚协助,成立了三人小组开展工作。在第一次编纂会上,吴连书老师提出由我做一个序,我略感紧张,极力推脱。倒不是自谦,而是深知自己文采笨拙,水平不够。但吴老师也是个直爽人,脱口而出,你理应最熟悉校情,你不做让谁做这个序?一句话把我顶在墙角,只好勉为其难。接受任务后,迟迟难以下笔,不知从何写起。创新学院二十年风雨兼程,许多同志已经双鬓华发,往事一帧帧从脑海中划过。无数次沿着抹茶湖转圈,试图找寻一点写作灵感,直到有一天偶然看到墙上中国梦的宣传标语,才恍然大悟,创新这二十年不就是为了一个梦想而来吗!
这二十年,创新人始终有一个创业梦
虽然延安精神产生的时代环境变了,但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是我们一贯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讲话中要求,共产党人要始终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回顾创新学院发展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是延安精神的当代生动写照。创新学院的孕育和发展,得益于当年时任延安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德、校长廉振民等党政班子和首任举办者张旭东先生的高瞻远瞩、英明决策。得益于高延龙、王延奇、张威虎、马勇等领导同志的积极奔走、睿智谋划。得益于申沛昌老校长的穿针引线和悉心指导。得益于延大历届党政班子的关心与指导。特别是王亚杰书记、崔智林校长在体制转型过程中的领航掌舵。薛义忠书记、张金锁校长(升任书记后一如既往地指导)两位同志在学校发展关键时期确定的“尊重历史,聚焦问题,真诚合作,注重质量”十六字工作方针和新时期现任领导高子伟书记、奚家米校长要求务必坚持“紧密合作,协同发展”的工作原则,使创新学院在各个迷蒙时期找到了正确的工作方向。
初创时期的创新学院,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一穷二白。我和创新学院结缘实属偶然。2006年9月份,我准备去西北大学学习,还未正式报到,马勇院长就打电话给我,让到创新来转一转,希望为创新做一点工作。我当时是决定不参与的,只希望安心攻读学位。可是后来架不住他的软硬兼施,执着邀请,稀里糊涂就结识了创新。进入学校以后,才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和焦急心理。一句话,队伍不整、人才短缺、条件简陋。而教育事业是要对社会负责,要为延大负责,不能砸了延大的牌子。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创新的牌子是泥做的,稍不注意就会摔得稀巴烂”。进入一间黑黢黢挂满蜘蛛网的办公室,一套勉强能站立的办公桌椅和一台比蜗牛还慢的老式电脑,就是办公室的全部。办公用品奇缺,一支笔还要借着用。办学治校的“四梁八柱”和基本规章制度极不健全。就是在这样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在马勇、张威虎(卸任院长后继续兼任了一段时间学校党委书记)两位同志带领下,先后有邵思飞、封学军、柳阳春、崔平、乔文璋、薛苏秦、马保国、王亚轩、刘峰、陈瑶、高启荣、任学岭、朱联营、杨育民、徐长玉、侯延丽、张秀丽、陈文婷、拓欣、刘向斌、严军、徐红、白雪、武宝宁、高治东、师养荣、王富友、王文东、刘保忠、高凤林、汪东锋、张成、张冰雁、惠雁冰、杭涛、梁润生、杨延宁、张富春、武晓蓓、李玉香、李军峰、武竹青、王铃琪等同志一起,团结一心,通力合作,建章立制,招才引智,全力工作,构建了教育教学基本格局。当然,在我参与创新工作之前,在首任院长张威虎同志带领下,邵思飞、封学军等几位同志,已经做了大量的艰苦卓绝的开创性工作。大家在工作过程中,任劳任怨,团结务实,无私奉献。今天回过头来看,当年创新学院的那一批创业者,不就是延安精神的生动写照吗?谁也没有喊苦叫累,渴了喝一杯白开水,饿了自费吃一碗街边的臊子面,困了就在办公室硬板床上迷糊一阵儿,夏天蚊子常常叮得一身包。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硬是在高等教育发达的西安地区,把延安大学这块牌子立了起来。
这二十年,创新人始终有一个家园梦
由于一些特殊的历史原因,创新学院一直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自有校园,这是所有创新人的一块心病。“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这是创新人的精神追求,更是一种崇高的教育情怀和责任担当。但是简陋的办学条件也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壮大,特别是人才难留。校园坑坑洼洼,校容校貌得不到及时改善。一个黄泥巴操场一用就是十年,大风一起尘土飞扬,雨滴一落两脚泥泞。师生在操场活动,一阵儿是土人,一阵儿是泥人。创新学院有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因此而流失,十分可惜。面对如此艰苦的办学环境,学校历届领导班子为实现家园梦想进行了不懈努力。还清楚地记得,2015年暑假前的最后一次校务委员会上,时任院长陈华同志要求,再紧再难,9月1号开学前,必须建成一个风雨操场,从此开启了有计划的基础改造、干部聘任改革和学科专业建设。如今,在举办者邱小林、杨秀英夫妇以及邱震钰、高婉君夫妇的有力推动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一座投资23.5亿元,标准化、现代化的新家园,在西安市经开区风景秀丽的渭河北岸拔地而起,它就像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照亮了创新人希望的心田。创新终于实现了家园梦想,为学校的后续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壮举应当载入创新学院发展史册,永远铭记。长安校区也因良好的办学声誉和紧密的校地融合发展,得到了地方政府的理解和鼎力支持。一些历史遗留的手续问题也在积极推动解决。创新学院“一校两区”的发展格局已然成型,家园梦在一代代创新人手中已由蓝图变成了现实。这真是,坐看长安城,云来既是雨,风起便成势,小船已进港,不再惧风浪。
这二十年,创新人始终有一个图强梦
要想在高等教育发达的西安地区站稳脚跟,必须奋发图强。创办伊始,学校从办学定位到人才培养目标;从年初工作计划到年末工作总结;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课堂教学管理;从师资引进、培训到绩效考核,都规范有序、科学有效。许多做法不仅在当时,即便是在今天来看也不落后,比如《教师教学规程》《工作目标与绩效考核》《学风建设指导意见》等等。经过“十三五”和“十四五”的发展和沉淀,目前已经形成了“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为科教兴国造就英才”以及“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凝练形成了“三师一员”(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为健康中国培养优秀的健康护理师、为公司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为公共部门培养公共服务人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起了以“计算机、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和ICT通讯为龙头引领,教师教育和健康医护为两翼支撑的学科专业集群”。建立了学风、教学质量、安全稳定、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长效机制。“校风纯正、学风浓郁、治理科学”是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普遍褒誉。
2024年,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民教处陈处长来校检查工作时,让用一句话总结创新学院的经验。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二十年前,在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的情况下,学校不惜代价建立了一支自有的专任教师队伍,有效保障了教育秩序、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稳步提升,守住了本科人才培养的防线和教育的底线,这就是创新的经验,她表示完全赞同。如今,创新学院已经发展为有600多名的教师队伍,实施“名师引领+首席科学家+卓越工程师”人才强校战略。办学条件日新月异,教学科研投入不断提升。一批批省级成果奖项不断涌现,国家级成果和奖项也取得突破。学生就业率不断提升,升学率在西部同类院校中处在领先位置。可以说,从祖国的心脏到天涯海角,从西部边陲到东南沿海,三万余名优秀毕业生遍布祖国各地、各行各业,汇聚成一股创新力量建功立业。按照校友会的大学排名,创新学院2023年已跻身全国独立学院前十强,属中国一流应用型大学。同时,国际国内顶级学科竞赛都能看到创新学院学生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有二十多位优秀创新毕业生还考取了国内外知名学府的博士研究生。创新已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品牌,这股力量在不断扩散,成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一支卓越的探索力量。
两秩风雨,菡萏竞放。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但是创新学院毕竟办学时间不长,文史和文化积累有限,加之人员变动,发展历程中的人和事,记述得未必精准,敬请读者海涵指正。
崔海潮
甲辰年・季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