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健刚,音乐教研室成员,现任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声乐教师。从事少儿声乐教育十余年,学生曾在《永恒的童声》大赛荣获金奖,本人获得优秀辅导教师,魅力中华青少年艺术盛典优秀辅导教师。第八届亚洲国际声乐大赛陕西赛区专业组一等奖。参演学校民族原创歌剧《太白雪》《江姐》《洪湖赤卫队》等。

教学不止于“传道授业”
“你往台上一站,一开嗓,台下马上能清楚出你的水平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马健刚表示音乐课与其他课程差异较大,音乐课尤其注重日常练习,同时其考察方式也更为直接,比如在日后求职过程中,其他专业可能在言语交锋间还够掩饰不足之处,但音乐专业只要上台表演几分钟,真正实力便无所遁形。因此,在日常授课过程中,马健刚极其注重将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挂钩,他希望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印证中提升专业应用能力。课前,他总是会给学生做心理建设,鼓励学生音乐课就是要放得开,敢于发声,勇于展示。他始终以高标准、严要求教育学生。他认为教学并不全是“传道授业”,更重要的还要为学生解答疑惑,可关乎生活,关乎学习,关乎学生的方方面面。
高昂的情绪极具感染力
如果要给马健刚的课堂贴一个标签,那便是“活力无限”。他每次出现在学生视野中时总是精神饱满,“很少见到他疲倦”。他的课堂参与率极高,尤其在声乐教学课堂上,学生是他最默契的配合者,教室里溢出的不仅是音符,还有似乎永远不竭的活力。马健刚觉得教师的状态尤为重要,在蓬勃的生命张力面前,学生的情绪才更容易被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会更强。无论是音乐汇报会彩排还是院系大型活动表演彩排,马健刚都会选择牺牲休息时间,在方寸教室间,怀着最大的热情,与学生一起将节目一遍遍演练。如果他向外传递的“活力”有力量,哪怕微不足道,他也会毫不吝啬地传递给更多学生。
“要像一块磁铁吸收一切”
当谈及现在学生的状态时,马健刚表示在与学生私下交流谈心时发现,“卷也卷不动,干脆躺平算了”,毕业后随便找个工作,更有甚者根本不打算找工作,他们好像失去了与世界交流的兴趣,马健刚觉得这种状态很危险。他表示作为一名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路人,不管是在课前的心理建设环节,还是在课下的答疑解惑环节,尽力扶正这些学生的成长方向。他想看到学生能够蓄满电量,打开内心,对一切事物都抱有新鲜感和探索欲,“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希望他们能像磁铁一样先尝试吸收一切,先吸收过来再筛选”,不管以后这些学生毕业以后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至少在大学里可以调整他们的心态,良好的心态可抵千难万险,对他们日后在工作中,抑或是生活上也大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