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
院长信箱
网站地图
 首页  走进创新  党团建设  学院专业  教学科研  人才培养  招生就业  公共服务  国际项目  信息公开 
所在位置: 首页>>专题报道>>正文
【特别策划·创新好教师】马惠铖:多次带领学生团队参赛斩获佳绩,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022-05-26 作者:穆珺    (浏览次数:)

马惠铖,副教授,物联网工程教研室主任,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首届双师型教师,物联网工程高级工程师,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陕西省评委,长安区科技下乡特聘教授。先后主持或参与科技厅及教育厅课题4项,校级课题2项,横向课题1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永磁低速同步电机新型滑模速度控制器设计》等6篇文章发表在高水平核心及以上期刊,获得《一种环保用聚沙式防风固沙装置》等实用新型专利6项。多次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国际青年人工智能大赛等竞赛,取得国家一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1项,国家三等奖4项,十余项省级奖励的好成绩。


 在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比赛经验方面,马惠铖有话语权。他多次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国际青年人工智能大赛等竞赛,取得过国家一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1项,国家三等奖4项,十余项省级奖励的优秀成绩。
    在全国性比赛报名渠道正式开启后,马惠铖便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竞赛指导教师。然而带领学生冲击各种比赛并非易事,筛选参赛人员、组建竞赛团队、确定培训形式和课时等等,加之各种比赛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以实践为主,会针对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有的以答疑为主,需得全程为学生解答疑虑,总之,在比赛培训的每一个环节里,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
   当谈及比赛获奖的心情时,马惠铖表示只要做到尽人事,听天命,那么内心就不会有太多波澜。马惠铖带领学生团队斩获一个又一个佳绩,恰如欧亨利式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压力常态化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马惠铖的工作状态,“压力常态化”一词最恰当不过了。马惠铖担任着物联网工程教研室主任,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同时还是专职教师。时间是一块蛋糕,显然他的时间被切割为教学、科研和管理三份,而且是三等分。马惠铖表示在这三个领域里,没有把重心偏向任何一方,所有事情都要做好,每件事情都要落地,要保证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统筹兼顾、稳中有序地推动。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下班后的私人时间被侵占,该休息放松的周末被吞噬,个人的生活被牺牲,压力值拉满。当被问道通过什么方式疏解压力时,马惠铖认为内心强大的人,疏解压力的方式是较为单一的,即压力会随着时间慢慢消散,心里会建立起抗压免疫机制。马惠铖表示下一步要开展一项工作,即培养青年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竞赛指导老师的综合能力,这是他的职责所在,亦是他对青年教师的满心期望。

 

想看到年轻人“三点一线”的生活

    被问及最想看到年轻人什么样的状态时,“想看到年轻人三点一线式的生活”,马惠铖如是说。每一届学生都有每一届学生的特点,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烙着时代的印记,近年来这些学生,思潮比较新颖,他们善于表达,敢说一些事情,敢去尝试一些事情,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他们也喜欢玩游戏,上社交网站,喜欢躺平等等。媒介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人的行为和思想,马惠铖认为这代年轻人如果缺乏自制力,会深受其困。往返于宿舍、食堂和教室之间,有目的地规划时间,比如明确自己要备考四六级、要考教师资格证,要参加校内校外活动等等,扎扎实实付诸于行动,做自己人生的掌控者。马惠铖谈到参加竞赛的学生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摆脱手机的束缚,不囿于手机,心中目标明晰,执行力较强,这样一来他们成功的几率往往比较高,而一旦取得好结果又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如此螺旋式进步,便是马惠铖最想看到的当代青年学生状态。



 

上一条:【特别策划·创新好教师】听,青年教师成长的拔节声
下一条:【特别策划·校友故事】高子东:撕掉标签,做不被定义的人
关闭窗口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