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
院长信箱
网站地图
 首页  走进创新  党团建设  学院专业  教学科研  人才培养  招生就业  公共服务  国际项目  信息公开 
所在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以青春之力挺膺担当——我校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圆满收官
2025-09-30 作者:刘双阳 审核:马林锐  编发: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

本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校以实践育人助推青年学生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基层发展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目前,2025年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圆满收官。从精准筹备到全域实践,从成果凝练到经验沉淀,活动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不仅交出了一份社会效益显著的服务答卷,更构建了一套“思政+实践”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实现了青年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

筹备篇——精谋细划,为实践筑牢“压舱石”

6月19日,校团委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召开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立项答辩会。各申报团队围绕项目逻辑架构、服务内容设计、团队分工细则、安全保障预案、成果转化路径五大维度展开汇报,评委组通过“现场提问+综合评分”的方式,从56支申报团队中筛选出25支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可行性强的优质队伍,为实践活动高质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经统筹组建,从7月1日至8月20日,25支实践队伍由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各二级学院骨干教师全程带队,188名学生全员参与,实践足迹覆盖陕西省西安市、商洛市、宝鸡市、延安市、榆林市、渭南市等6市19个县(区),聚焦6大专项开展精准服务。

实践篇——青春笃行,在基层书写“奋斗志”

“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专项:以圣地研学厚植家国情怀

校团委组建的“延河星火相传,青春筑梦前行”实践队先后走进延安大学校史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梁家河、王家坪革命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以实地研学、沉浸式体验、红色宣讲等形式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精神寻根之旅,让青年学子在行走中感悟革命伟力,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护理与健康学院组建的“鼓乡非遗寻华光,活态传承谱新篇”实践队,深耕非遗文化传承;校团委联合青年志愿者协会组建的“寻觅革命足迹,重走西北局路”暑期社会实践队,在行走中感悟革命精神;教育学院组建的“星火红途·沉浸征途”暑期社会实践队,以沉浸式体验激活红色教育新活力。

中华文脉守护专项:以创新技术激活文化活力

星火潮学社“AI赋能宝藏乡村行,踏寻红色革命道路”实践队突破传统调研模式,运用AI技术对榆林市佳县红色文化遗址、绥德石雕非遗技艺进行3D建模与数字化建档,构建“线上文化展厅”,既为文化遗产留存高清数字档案,也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相关成果获实践地文旅部门高度认可。

社会服务践行专项:以专业能力解决基层难题

护理与健康学院“仁心护乡,医路同行”实践队、“打通‘最后一公里’:乡村康复医疗关爱行动”实践队,在商洛市山阳县、渭南市合阳县等医疗资源薄弱地区,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血压测量、慢性病用药指导、康复训练教学等服务,累计服务群众1200余人次,填补乡村康复医疗服务空白。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八心护夕团实践队、教育学院情暖夕阳·薪火相传实践队,在西安市碑林区、宝鸡市岐山县等地社区,为老人提供免费理发、体检报告解读、文艺表演等服务,同时协助社区建立“老人健康档案”,累计服务老人800余人次,用青春陪伴温暖晚年生活。

乡村振兴建功专项:以青春力量助力产业发展

星火潮学社的“走遍神州大地,醉美多彩眉县”实践队调研眉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针对“品牌辨识度低、销售渠道单一”问题,为当地合作社设计品牌LOGO、拍摄产品宣传视频,并搭建电商销售对接平台,助力猕猴桃销量提升15%。公寓自主管理委员会的“青梅焕新·青春助农”实践队聚焦汉中市洋县青梅种植产业,联合当地农户开发青梅酒、青梅蜜饯等深加工产品,设计年轻化包装。护理与健康学院的“承非遗星火 筑乡村沃土”实践队在安康市石泉县,将非遗习俗与乡村旅游结合,协助村民开发非遗文创产品10余款,设计“非遗研学路线”,吸引游客300余人次,带动乡村旅游收入增长。

禁毒教育宣传专项:以创新形式强化防毒意识

校团委组建的“光影非遗·青春无毒”实践团创新“非遗+禁毒”宣传模式,联合华县皮影传承人创作禁毒主题皮影戏,用剪纸技艺制作禁毒宣传海报,在西安市临潼区、咸阳市秦都区等地学校、社区开展展演活动5场,覆盖群众500余人次,让禁毒知识以更生动、更易接受的形式深入人心。

留守儿童关爱专项:以爱心支教守护成长梦想

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的“情系小壕兔,爱心润童心”实践队在榆林市榆阳区小壕兔乡中心小学,开设语文素养、艺术手工、心理健康等课程,为200余名留守儿童捐赠文具,并建立“一对一”长期帮扶机制,持续关注孩子成长。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点亮求知星火,守护童梦星河”实践队在渭南市蒲城县尧山镇,为乡村小学打造“星光图书室”,开展“科学小实验”“红色故事分享”等特色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开阔视野、树立远大理想。


成果答辩:严格评审,擦亮实践育人品牌

9月24日,校团委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答辩会。各团队通过PPT汇报、视频展示等形式,生动呈现实践过程中的服务案例、数据成果与个人成长感悟。评委组围绕项目创新性、社会贡献度、可持续性、育人实效四大维度进行现场点评与综合评分,最终评选出5支“示范团队”、4支“重点团队”与3支“优秀团队”。


提质篇——闭环赋能,让育人形成“长效链”

强化“思政+专业”双指导,推动实践与育人深度融合。活动前期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专业学科教师”双指导体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聚焦“思政引领”,指导团队将党的创新理论、国家政策融入实践主题,在红色研学、乡村服务中设计“理论学习+实践感悟”环节;专业教师聚焦“能力提升”,结合学生专业特长设计服务内容,如护理专业围绕“基层医疗”、文学专业围绕“文化传播”、工科专业围绕“技术助农”,确保实践活动既“有高度”又“接地气”,真正让实践成为“行走的思政课堂”。

构建“校内+校外”双宣传矩阵,扩大实践社会影响力。建立“校媒+地方媒体”联动宣传机制:校内通过校团委公众号、校园网、官方抖音等平台,发布实践动态、团队故事、成果总结等内容60余篇,校外主动对接实践地主流媒体,在央广网、今日头条、西安新闻网、华商网、共青团华阴市委、共青团吴起县团委等平台发布报道20余篇,既提升了学校实践育人品牌的社会认可度,也为后续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奠定基础。

建立“过程+成果”双考核机制,保障实践育人实效。活动全程实行“动态跟踪+成果量化”考核:实践过程中,各团队通过“每日打卡+周报汇报”形式,实时反馈服务进展与遇到的问题,学校及时协调资源提供支持;实践结束后,以“成果报告+服务数据+地方评价”为核心考核指标,不仅关注团队提交的调研报告、宣传作品等显性成果,更重视实践地政府、群众的反馈意见,如眉县合作社、小壕兔乡中心小学等单位出具的感谢信与满意度评价,确保实践活动真正落地见效,实现“学生成长、基层受益、学校认可”的多方共赢。

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既是我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也是青年学生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基层发展的责任担当。未来,学校将持续优化实践育人体系,深化“校地合作”“产教融合”,让更多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以青春之力书写新时代奋斗篇章。


已是首条
下一条:我校召开2025年国庆期间安全稳定工作部署会议
关闭窗口

官方微信